四.影片分析的核心

  彭吉象曾在《艺术概论》中提到过有些艺术理论看待艺术,只把它看做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实际上,从艺术的构成来看,它既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还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整体向世界说话。”这句话阐述了看待艺术或者说艺术作品时我们往往把它当做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来欣赏,但当我们对某种艺术形态和艺术作品进行剖析和研究时,我们又发现,一部小说、一首乐曲、一幅绘画甚至是一部电影,都可以被看成是几个层次或者说几个部分的集合。

  我们暂且先将影像作为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进行讨论。影像(画面)作为形式,同样需要内容的支撑。那画面(形式)与内容是如何相辅相成的呢?这里,大多数学生都会问:那么这里的形象指什么,内容又指什么呢?

  所以,对于研究艺术或者艺考生而言,影片分析如同艺术作品的欣赏一样,核心在于对“形式和内容的双向理解”。

  首先说形式。广义上的形式包括影片类型、题材、艺术手法等,综合起来看“形式”,颇有些“艺术语言”的味道。影片类型简而言之指的是所谓的类型片、艺术片等(因电影类型有着诸多的分法与分类,这里我们只从大众认知的角度来说明)。比如经典影片《西区故事》、《音乐之声》、《雨中曲》就是类型片中的歌舞片;《拯救大兵瑞恩》、《坦克大战》、《黑鹰坠落》就是类型片中的战争片。而波兰导演基耶洛夫斯基的《红白蓝》三部曲就可以看做艺术电影的代表。这里的题材泛指某一个领域。拿电视艺术中电视剧的题材来说,电视剧的题材往往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大众喜闻乐见。比如家庭伦理(《渴望》)、革命历史(《人间正道是沧桑》)、农村生活(《喜耕田的故事》)等。艺术手法则包含多个方面,对于影视而言有镜头语言,比如景别、构图、角度、运动、光线、色彩、声音、剪辑(蒙太奇)等;还有艺术手法,比如叙述、夸张、讽刺、象征等;也有艺术流派,比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有广义上的形式,自然也有狭义上的形式。除了上面提到的“艺术语言”外,狭义的形式特指“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具象的,可感知的,甚至可以这样说,“艺术语言”就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象包含视觉直观感知的空间性物体或者说外在形象,比如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座建筑物等;还有听觉器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形象,比如18世纪奥地利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舒伯特的《鳟鱼》,俄罗斯民歌《三套车》等;还有通过语言描述,凭借想象把握的文学形象,比如美国当代著名奇幻小说家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各种人物均为虚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每个人物就有一千个样子。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次说内容。广义上的内容包括讲述内容或者说故事,比如薛晓璐导演的电影《海洋天堂》讲述的就是一个身怀绝症的父亲在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前为患有孤独症的儿子找一个归宿和依靠。故事为典型的线性结构叙事,有明显的发展脉络;还有主题或者说中心思想,比如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的电影《刺杀肯尼迪》,故事结束后的字幕中有一句话直指影片主旨“献给追求真理的年轻人”;还有艺术作品的思想及艺术价值。这些综合起来,可以用“艺术意蕴”这一词来概括。而艺术意蕴也可以理解为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和意义,有时是哲理,有时又是诗情画意。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曾用“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来阐述艺术意蕴。

  综上所言,影片分析作为对于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考和读解,其核心就在于“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层次和深度,并且能理解形式与内容间如何统一。”